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新建污染源审核管理程序与借鉴

2016-10-09 环评互联网

摘要: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建污染源审核程序,规定新建和改建重大污染源必须通过防止空气质量显著变化(PSD)审核。新源的管理实行质量和增量双标准的分区管理制;重点控制重大源,并严格敏感区和非达标区的管理;以污染源清单为基础、法规模型为技术手段,通过全面的空气质量影响分析决定污染物允许的排放量;然后由地方环保部门发放许可证


管理目标


PSD审核的主要目标

一是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保护现有空气资源,确保环境空气质量达标;

二是保护公众健康和人民福祉不受影响,具体指标反映在新污染源对能见度的影响等。

管理范围


PSD审核涉及五类污染源:

  • 在不满足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非达标区建设的污染源

  • 达标区的重大污染源

  • 排放有毒污染物的污染源

  • 位于海岸线建设的污染源

  • 有地方要求的非重大污染源

有四种情况属于重大源:

  • 对于新建源,位于达标区,属于EPA规定的火电、洗煤、纸浆、水泥、粗锌冶炼、钢铁、电解铝、铜冶炼等28种行业的污染源,排放量大于等于100t/a;

  • 或位于非达标区或Ⅰ类区,排放量大于等于100t/a;

  • 或28种行业外的其他行业的污染源排放量大于等于250t/a;

  • 或对于以前经过PSD审核的改扩建源。

PSD审核是针对每项污染物的,对于重大源中所涉及的污染物需要进行PSD审核的有两种情况,见下图1 。


图1 PSD审核管理范围

受理材料


PSD审核受理主要材料包括:项目概况,工程分析,最佳可行性技术(BACT)分析,环境质量现状和气象条件,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AQIA),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对濒危物种的影响分析,土壤、植被、能见度等其他的环境影响分析,伴随着建设项目产生的商业、居住、工业等附带的影响分析,法规法律的符合性,商业机密声明,其他信息等。


评价标准


以质量和增量双标准进行分区管理新污染源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基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NAAQS)和PSD增量标准(PSD increments)两种标准进行评价的,对区域的环境影响按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而环境影响增量是按PSD增量标准进行评价的。

PSD增量标准是依据土地类型而规定的,土地类型被划分为三类:

I类区由国家划定,如野生动物保护地等国家公园,是限制建设项目发展的地区,在I类区内空气质量只允许增加很小的量,增量标准约为空气质量标准的2%,如二氧化硫年均PSD增量标准为2μg/m3、二氧化氮年均PSD增量标准为2.5μg/m3。

II类、III类区由州划定在II类、III类内空气质量允许适量增加,增量标准约为空气质量标准的10~20%,如II类区年均PSD增量标准二氧化硫为20μg/m3、二氧化氮为25μg/m3,III类区年均PSD增量标准二氧化硫为40μg/m3、二氧化氮为50μg/m3。


环境监测


根据环境现状和预测影响确定环境监测内容。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提供两个阶段的环境质量监测,第一阶段是申请前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第二阶段是项目建成后的环境质量监测。

在项目申请前,有两种情况可以不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一是使用模型预测的最大值进行评价,

二是监测网提供的环境质量小于规定的浓度值(約为空气质量标准的15%)。

当区域监测数据大于规定的浓度值时,建设单位需要制定监测计划,一般需要提供12个月的现状监测数据,也可使用所在区域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

在项目建成后,有两种情况需要进行环境质量监测

  • 一是叠加环境影响值接近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值,

  • 二是模型预测存在不确定性。

符合两种情况之一的需要提供至少两年的监测数据。


气象数据


气象数据要求提供至少一年的现场观测数据,包括数据的代表性说明、数据信息、记录的有效周期、观测场地等。


污染源清单


环境影响预测涉及污染源的数据包括新建污染源与背景污染源。新建源含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排放源,需要给出VOC、CO、NO2、SO2、PM10、PM2.5、Pb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同时还需建立背景污染源排放清单,背景源的调查范围半径一般为50km,源清单由政府统一管理和提供

源清单的内容包括:污染源的基准年、位置、建筑物尺寸、烟囱参数、排放因子等。


法规模型


EPA的法规模型技术支持中心推荐了法规模型和发布了一系列的技术支持文件,包括模型的适用性、技术文档、用户手册以及模型验证案例等,以及模型的使用等,如推荐的模型有(AERMOD、CALPUFF、CMAQ等,并提供了模型使用技术导则,用以规范模型的使用,达到管理的一致性。


最佳可行技术分析


最佳可行技术的选择分五步进行:

  1. 列举控制技术,找出所有可能的控制措施;

  2. 排除不可行的技术,由于物理化学等原理上不可行的控制措施;

  3. 列明细表,包括控制技术名称、控制效率、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削减量、能耗、控制技术附带的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等;

  4. 控制技术排序,从能耗、环境、经济等方面对每项控制措施逐一进行评估,并从优到劣进行排序;

  5. 选择拟用的控制技术。

对于污染物的控制水平在达标区和非达标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在达标区,实施的是最佳可行技术,也就是从能耗、环境、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评估出最佳的控制措施。

而在非达标区,选择的控制措施不考虑经济等因素,只考虑环境因素,要求选择最先进的控制技术,即最低排放限值要求(LAER),同时,州要设定削减计划限值SIP limits (特别排放限值),列入州削减计划的源不能进行排污交易。

环境影响分析



所有重大源的污染物都要进行空气质量影响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对敏感区、濒危物种、土壤、植被、能见度等环境影响,以及伴随着建设项目产生的商业、居住、工业等附带的环境影响。除模拟结果外,包括模拟方案等材料一并提交审核

环境影响分析分为初步分析和全面分析两个阶段。初步影响分析是针对新建源或扩建源,通过模型计算其环境影响:

当影响不超过EPA规定的对应区的显著影响水平值(約为空气质量标准的4%)时则不需要进行全面分析。

当影响超过EPA规定的对应区的显著影响水平值时,则需要进行全面影响分析。

全面影响分析的主要内容:首先,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现场监测、确定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等;然后,利用推荐模型模拟新建源、现状源的环境影响,以及由于建设项目产生的伴随源的环境影响,如伴随项目增加的民用、商业和工业等污染源;接下来,当新建源的环境影响大于EPA规定的监测浓度值时,需提供一年的现状监测值,或采用最大预测值进行评价;最后,对环境影响结果进行公示。

环境影响分析步骤见图2。


图2 环境影响分析步骤


排污许可证


新源经过PSD审核后,由地方环保部门发放许可证。

许可证主要内容包括:许可证号,污染源代码,建设地点(包括经纬度),法人单位所在地,主要工艺,控制措施,排放口编号和设置,每项污染物在某滚动平均时段的单位产品排放限值,每项污染物在某段平均时间内的排放强度,运行要求和燃料限制,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试运行监测要求,监督性监测要求,运行记录要求,申报要求,以及污染源变化等信息。


小编注原文发表于《环境影响评价》2014年第5期,原标题:《美国新建污染源审核管理概述》,作者:李时蓓  李飒,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此处有删减


推荐阅读


爱环评,爱分享

环评互联网和大家一起

不忘初心,有始有终

识别二维码关注环评互联网

本期编辑:蓝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